拍摄于1957年,公映于1958年3月的电影《五更寒》,距今已64年了。
史超(1921·7·8—2019·6·21)著名作家、编剧。主要作品《五更寒》《云雾山中》、《秘密图纸》、《在被告后面》、《主犯在你身边》、《大决战》(系列)
电影《五更寒》
《五更寒》剧本是著名部队剧作家史超根据他自己在大别山地区亲身经历的一段斗争生活写成的。那段艰苦的岁月、卓绝的斗争、悲壮的故事,他一直魂牵梦萦,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搞艺术创作,第一个冲动想写的就是这段生活。那些牺牲的和健在的战友们,那些善良、纯朴的乡亲们,在极端困难情况下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的事迹、工作、生活以及喜怒哀乐经艺术加工后,展现给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们,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经过一年多,剧本编写完成并顺利通过审查,发表后获得了电影局“优秀电影文学奖”。剧本取名《五更寒》是摘取了南唐后主李煜写的《浪淘沙令》中词句:“罗衾不耐五更寒”中后三个字点题,含义颇为含蓄深远。
严寄洲(1917·8·24—2018·6·21)著名导演、编剧。主要作品《五更寒》、《英雄虎胆》、《海鹰》、《野火春风斗古城》、《二泉映月》、《猎豹出击》
剧本发表后,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严寄洲在阅读本子时,一下子被剧中迂回曲折、回肠荡气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剧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脑海里活灵活现,尤其是那一股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联想起战争年代自己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曾经深入到敌后参加武工队的一段经历,深感酷似《五更寒》中所描写的情景,因此对这个本子格外亲切。
杨威(1912·1·24—1984)著名电影、话剧演员、山西省话剧团原团长。主要电影作品《五更寒》、《心连心》、《金铃传》、《鄂尔多斯风暴》、《巨澜》、《元帅之死》
曹樱(1930—2001)知名演员,原中国剧艺社、战斗文工团,1956年转业重庆市话剧团。主要作品话剧《雷雨》、《原野》、《胆剑篇》、《抓壮丁》、电影《五更寒》、《勐垅沙》
当初读剧本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形象,那个县委刘书记与过去他熟知的山西话剧团老演员杨威重叠,他身材矮小、面目清瘦,但却精神矍铄、目光炯炯,这个人物造型非他莫属。再读第二遍剧本时,脑海里跳出另一个特殊人物形象,一个暗暗同情和帮助游击队活动的地主小寡妇巧凤,她伶牙俐齿,动作洒脱利索,走路一阵风,说话不饶人,一瞬间浮现出原民营话剧团“中国剧艺社”,后加入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的曹樱,她曾在名剧《抓壮丁》中成功扮演了三嫂子一角,给严导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开拍时,除选定上述两位演员外,还有史可夫、李雪红、杨秀清、刘季云、李力、曲云、黄焕光、周凤山、刘秉章、朱子铮、朱毅之、翟春华、王连海、张怀志、谢万和等人。
史超重返大别山旧地与老乡交谈
严导带着他们进入层峦叠嶂、高崖险峻的大别山地区的光山县、新县和红安县,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生活,编剧史超还邀请了当年在大别山斗争中刘书记的原型真的刘名榜书记一同前往,了解和听取他讲述当年地下游击队极为感人的故事。
拍内景工作照
影片小镜头与镜头外的小镜头
《五更寒》的拍摄异常艰苦,当烈日炎炎气温达到近40度时,必须冒着酷暑突击拍摄,每个人都挥汗如雨,不少人都长了痱子奇痒难耐,晚上又被群蚊肆虐。
有一场戏特感人,老演员杨威为了真实性,与剧中人刘书记一样挨饿了几天,这时已经是深秋季节了,他拐着瘸腿,穿着破烂不堪的衣衫,踉踉跄跄走进满地积水的破院……镜头拍完了,剧务端来两个馒头和一小碟腌萝卜,他一边狼吞虎咽,一边说就是要找出这种饥饿的感觉,可见这些老演员的敬业与务实。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发动了全面内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军在党的正确战略指导下,采取了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当时敌人进攻中原解放区的部队有二十余万人,我中原部队主动于六月胜利突围,转入豫鄂陕地区,于是整个大别山地区又陷入了反动统治之下。
国民党军蒋旅长与民团黄胖子商量如何消灭游击队
县委刘书记和县委组织部长莫文阶、县大队指挥长施品春,共同商量决定积极开展斗争,拖住敌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因叛徒出卖,县大队几乎全军覆灭,幸存的县委刘书记和游击队员罗文川、南果祥在大别山坚持武装斗争
莫文阶受到亲戚莫保长的诱惑,叛变了革命,破坏了全县的地下党组织,幸免于难的只有罗文川和南果祥等少数游击队员。民团团长黄胖子,是凶狠的地头蛇。他在莫文阶的帮助下,大肆搜捕杀害共产党员和无辜百姓,南果祥的妻子穆英也在这时被捕。
劳良才鼓励作诱饵被释放的穆英要坚强起来,相信刘书记会回来的
穆英劝说丈夫南果祥回到自己队伍里来
血腥的镇压使革命陷入低潮,但老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共产党一定会回来的,整个山区人民都向着刘书记的游击队,有积极支援的农民王太,就连伪甲长劳良才也暗中给游击队通风报信。黄胖子千方百计想抓也没能抓住他们。莫文阶假装释放穆英等几个不肯自首的共产党员作诱饵,并威胁另一个胆小怕死的共产党员莫大新,使其变节成为敌人的坐探。
巧凤监视莫大新藏情报,等他走远,偷偷取走情报
巧凤把情报送到刘书记手中
莫家湾有个漂亮的寡妇巧凤,她本是罗文川的相好,因被迫嫁给了地主儿子,罗文川痛恨她,村里人也鄙视她,但死了丈夫的巧凤仍爱恋着罗文川,并常常在危急中给游击队队员以各种帮助。冬天来了,大雪封山,刘书记和游击队的活动更困难了。有一次,他们的脚印被发现。老刘和数量悬殊的敌人激战之后,突围到莫家湾。王太乘莫裁缝不在家,便把老刘等人带到了他的家里,这样敌人不会引起怀疑。敌人四处碰壁,最后搜到了莫保长家,这一下可吓坏了劳甲长和王太,刚回家的莫裁缝急忙招待,拿着茶壶准备沏茶,当他到室内爬竹梯时,突然看到老刘等端抢藏在阁楼上,慌乱中把茶壶打碎了,敌人闻声进屋,被裁缝巧妙地隐瞒了过去。
刘书记与游击队分享解放军要全面反击的消息
寒冬过去了,春天来临了。我人民解放军展开了全面反击,胜利的枪声在大别山不时可闻。这时黄胖子妄想抓住刘书记,当莫文阶奉命带民团来到莫家湾时,遇到了早已布下天罗地网的刘书记等游击队。莫文阶惊慌失措,企图逃跑被击毙,民团全被缴械。
《五更寒》剧照(一)
《五更寒》剧照(二)
《五更寒》剧照(三)
大部队撤退后,是留下坚持地下武装斗争的领导人。他机智、勇敢、老练。在同志们面前,他慈祥如父,与敌人斗争时,意志坚强如钢。是一个少年老成、结实能干、勇敢顽强的游击队员。他爱过年轻姑娘巧凤,当他被国民党抓丁后逃回家时,巧凤已被迫嫁给了地主的儿子,因而产生了怨恨的心情。游击队员,性情善良、软弱,因家境好,没经过锻炼。在残酷斗争中他曾动摇过,后再刘书记和妻子穆英的帮助下,认识错误,又回到队伍中来。地下共产党员,南果祥的妻子,是个忠诚、爽直的妇女。她嫉恶如仇,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成了她丈夫的鲜明对照。大胆泼辣、放荡不羁的年轻寡妇,她心地善良,被迫嫁给地主儿子后,心里难言隐痛,后丈夫死了,村里人都骂她妖女人,但仍爱恋着罗文川,暗暗为游击队出一臂之力。善良淳厚的老农民,从小深受地主豪绅的欺压,他表面是伪甲长,暗地里却是游击队的情报员。7、王太(李力饰1923—1992)
耿直热情的农民,虽不是党员,但经过几次革命斗争的教育和锻炼,深深体会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的,他积极支援游击队,是群众的积极分子。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在革命顺利时,表面上工作积极,能说会道,爬上了县委组织部长的职位。但革命低潮时,他丑恶面貌暴露无遗,做了无耻的叛徒,成了敌人的忠实走狗。既胆小怕事又笨拙,既老实又没主见,他虽也是党员,但不积极参加哪家革命工作,总怕惹出是非,后在莫文阶威胁利诱下,成了敌人的秘密坐探。国民党民团团长,地头蛇,残暴狠毒,狡猾阴险。他是反动阶级利益维护者的代表人物。十足的地痞流氓,他认为人生在世,为的是吃喝嫖赌,是主张“修桥补路双眼瞎、杀人放火吃饱饭”的人物。正直、忠厚、安分守己的老人,虽然他的儿子莫保长是个无恶不作的歹徒,可他自己却是一个蚂蚁都不敢弄死的老好人。王太的妻子,是个温柔善良的正派人,说话干脆利落。受丈夫的影响,她拥护共产党,愿意跟着革命走。其他演员还有刘秉章(1925— 饰施品春)、黄焕光(1935—2000饰黄小儿)、李舜才(1930—?饰黄队长)、翟春华(1931— 饰勤务兵)、王平(生卒不详饰蒋旅长)、王连海(1933— 饰小叶)、朱毅之(1924—?饰媒婆)、谢万和(1928—1986饰斜眼)。当年各类电影杂志争相刊登在封面封底的剧照(一)
当年各类电影杂志争相刊登在封面封底的剧照(二)
影片《五更寒》于1957年摄制完成,1958年3月起在全国各影院上映。放映后博得了广大观众的赞扬,人们聚在一起津津乐道畅谈片中的人物和故事。该影片还被选入“电影周”放映,在“五一”、“十一”或其它重大纪念日,都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片重映,更激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各种报刊杂志纷纷撰文褒扬这部影片,称颂是一部充满革命激情的影片,革命者情操高尚、品行端正,故事又真实生动、引人入胜,塑造了以刘书记为首的一批革命者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光彩形象。
当年手绘的电影海报
然而“好景”不长,首先是《中国电影》1958年第5期某人的文章,对陈播(八一厂厂长)赞扬《五更寒》的文章提出了唯“阶级论”与“成份论”的观点,紧接着第6期、第7期辟出了“问题讨论”栏目,针对该部影片人物特别是对特殊人物巧凤都有贬褒不一的看法。《北京日报》和《解放军报》也设专栏进行不同意见的讨论,主要意见都集中在那个贯穿全剧的寡妇巧凤,指出她轻佻风骚、不知羞耻,同情和帮助游击队是不真实的。1959年宣传部召开的全国文化工作会议结束不久,批判《五更寒》人性论的文章不断升级。还有一篇文章断言,她既然嫁给了地主儿子,她的成份就是地主阶级,按此逻辑,她不可能同情革命,为游击队做事。再联系县委组织部长莫文阶变节投敌,这还了得,党的干部叛变投敌,地主阶级倾向革命。编导者的立场站在哪里? 从此这部影片被打入冷宫,“史无前例”那场革文化命运动,“旗手”跳出来大骂《五更寒》是宣扬叛徒哲学,是彻头彻尾的一株“大毒草”,当然编导者也戴上了“反革命修正主义”、“毒草专家”、“漏网右派”、“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的帽子,受到了精神上的摧残和肉体上的折磨。
陈播:影片《五更寒》艺术创作的几点探讨
宁干:谈“巧凤”——与陈播、曹欣商榷
曹樱:我对“巧凤”的认识和创造
冯一夫、王冰:谈“巧凤”的倾向性——与安宁、宁干同志商榷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被禁锢了十年之久的许多影片一批又一批在全国影院复映,唯独这部《五更寒》未见天日、无人过问。
1984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新中国电影35周年回顾学术讨论会”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应当为《五更寒》恢复名誉,对过去极左思潮给影片的不实之词应当一概否定。严导一生执导电影不少,在庆祝中国电影百年华诞期间,各家电视台及报刊杂志前来采访和约稿,记者总让他谈《英雄虎胆》、《海鹰》、《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几部炒了又炒的老片,但他自认为这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故事情节都不错的《五更寒》却无人问津,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影迷珍藏:电影杂志上的“二十二大”影星(一)
影迷珍藏 | 弥足珍贵的老电影期刊创刊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感谢您的支持!